他出身贫寒,却在朱元璋起兵争霸的过程中,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,成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。尽管他的战功显赫,在史书的记载中,却始终留下了一个低调谦逊的身影。那一年,攻克元大都,众人沉浸在财富与荣誉的喜悦之中,而他却做出了一件举世难以理解的事情。而正是这件事,不仅深得朱元璋的信任,也使得徐家子孙兴旺发达,延续了两百年。
当历史的尘埃渐渐落定,回首往事,那段元大都之战中看似迂腐的决策,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?徐达,这位出身普通、经历坎坷的将领,又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,以深邃的眼光为自己和家族铺设了一条长久的安稳之路?
提起徐达,熟悉《明史》的人必定不会陌生。1332年,徐达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,早年丧父,由母亲抚养长大。他自幼聪明过人,且天资聪慧,尤其在武艺方面有着出色的天赋,年轻时便练得一身好本领。二十岁那年,郭子兴率起义军,建立了红巾军,并攻占濠州。此时,朱元璋在汤和的邀请下,加入了红巾军。
展开剩余83%两年后,朱元璋接到命令回乡募兵,而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徐达得知消息后,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朱元璋的队伍,成为了他的亲兵。郭子兴去世后,朱元璋接管了红巾军,徐达也顺利从亲兵晋升为朱元璋的得力干将。之后,在与陈友谅、张士诚等敌对势力的战争中,徐达屡次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,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。
1368年,朱元璋经过一系列北伐大捷后,最终在应天称帝,建立了大明王朝。此时,朱元璋与徐达商议,决定继续北伐,直捣元大都。这场战役中的一项决定,成了徐达命运的转折点。
当他们成功攻破元大都,元顺帝已经悄悄逃离,整个宫城内只剩下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以及一群无助的宫女嫔妃。此时,众多战士们眼中燃烧着贪婪的火焰,期盼着徐达下令开始洗劫。然而,徐达却并未按常理行事,他不仅没有立即下令分赃,反而颁布了三道严令:封锁所有银库,安置城内百姓,保护元朝的宫眷。这一举动虽然令人理解,但徐达随后的做法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。
他命令亲信太监带领一队精兵,将元朝后宫严密封锁,除了定时送餐之外,任何人不得进入。这一决定让常遇春感到非常愤怒,直接来到徐达面前质问:“老徐,你这是何意?怎么反而防备自家兄弟?”面对这一质疑,徐达只是简单安抚了常遇春,然后坚持自己的决定。
徐达心里清楚,朱元璋出身贫寒,深知百姓疾苦,也曾目睹过骄兵悍将肆虐的惨状,最为忌讳的就是将士们在胜利后肆意掠夺。若大明刚刚建立,就开始与元朝一样,烧杀抢掠,百姓又该怎么看待新朝呢?如何才能让百姓心服口服,感受到大明朝的与众不同?
三个月后,徐达带着元朝的宫女嫔妃回到南京,朱元璋亲自到城门迎接。当他看到这些宫女们衣着整齐、神情安然,满心感激徐达的仁爱,立即龙颜大悦。此外,徐达还把元朝的户籍图册、天文仪器、历代印玺等重要物品带回南京,自己却一无所取。朱元璋对徐达的信任,瞬间大增,心中的疑虑也消散了大半。此后,徐达被封为魏国公,爵位世袭。
徐达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敌,政治上的智慧同样令人佩服。虽然他一直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,但朱元璋登基之后,徐达迅速意识到,自己不再是与朱元璋并肩作战的战友,而是要以臣子的身份来辅佐这位帝王。因此,徐达开始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。
有一次,在北伐大捷后的庆功宴上,众将领都喝得酩酊大醉,纷纷忘形。汤和搂着朱元璋亲密无间,蓝玉则大声要求加封更多的封地。但唯有徐达,始终保持着清醒,一言不发,始终保持着臣子的本分。宴席结束时,朱元璋、蓝玉和汤和在前谈笑风生,而徐达则始终默默跟在他们身后,没有言语。朱元璋看在眼里,心中更加清楚,徐达的稳重与恭敬是其他将领所不及的。
有一次,朱元璋亲自来访徐达的住所。走进门后,朱元璋看到徐达穿着朴素的粗布衣,正在院子里劈柴,而他的妻子也在一旁忙着洗衣服。朱元璋心中惊讶:魏国公和夫人竟然如此勤劳节俭。这一切让朱元璋对徐达更加敬重。
徐达的日常生活虽不奢华,但却极为严谨有序。每次面圣时,他总会提前在午门外整理衣冠,保持着最为得体的仪容。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,他也会亲自将铠甲擦得发亮,丝毫不敢有丝毫懈怠。许多朝臣曾劝他,毕竟他曾与皇帝并肩打江山,偶尔失礼不必过于自责,但徐达却坚决回应:“君臣之礼,不能因时而废。”
正是徐达这种一丝不苟、敬畏权力、忠诚至上的态度,逐渐消除了朱元璋对他的疑虑。当第六年,丞相胡惟庸因结党营私被揭发时,朱元璋向徐达请教,徐达却谦逊地说:“臣只知保家卫国,不懂朝政。”此时,他自请带兵巡视边界,在答剌海一战大破元军残余。朱元璋听闻后大喜,甚至在上朝时称:“有徐达,朕可以安枕无忧。”
徐达的家族,因他一生的智慧与谨慎而得以繁荣。尽管他并没有追求显赫的权力与名声,但他的子孙却因他那份“知进退、不贪功、不揽权”的智慧,成功避开了许多权力斗争,延续了数百年的盛世。
徐达的智慧,最终成了徐家最宝贵的传家宝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富配资-炒股配资排名-专业配资服务-配资网首页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