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张今年52岁,是小区里出了名的“热心肠”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雷打不动地绕着公园跑上两圈,然后去菜市场买菜,给上班的儿子和上学的孙子准备早餐。邻居们都说,老张身体硬朗得像棵松树,连感冒都很少得。
可最近,老张却总觉得自己“不对劲”——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,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偶尔还会心慌。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大了,没当回事,直到有一天在公园跑步时突然晕倒,被紧急送进了医院。
检查结果让全家人都懵了:老张不仅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,还被告知携带一种名为IRF4的“短命基因”变异。医生解释说,这种基因变异会加速血管老化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,携带者在69岁前死亡的概率比普通人高26%。老张听完愣住了:“我平时这么注意养生,怎么还会摊上这种事?”
01
什么是“短命基因”?科学家早就发现,寿命并非单纯由环境因素左右,基因在其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借助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(GWAS),研究人员成功锁定了数百个与寿命紧密相关的基因位点。
在这些基因中,有些堪称“长寿基因”,像APOE、FOXO3等,携带这类基因的人往往身体更健康,寿命也更长。与之相对的,则是被称作“短命基因”的特殊存在,例如IRF4变异基因,它们可能会增加携带者早逝的风险。
IRF4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上。这个基因原本是免疫系统的忠诚“守护者”,负责精心调节T细胞的活性,全力协助身体抵御各种感染。然而,一旦发生变异,IRF4蛋白的功能就会出现异常,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。
一方面,会导致免疫系统早衰,T细胞活性大幅下降,身体对病毒、细菌的抵抗力变得脆弱不堪,容易反复遭受感染的侵袭。
另一方面,变异基因还会加速血管损伤,它会大力促进氧化应激反应,产生大量自由基,这些自由基如同凶猛的“攻击者”,疯狂攻击血管内皮细胞,最终引发动脉硬化、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。
研究数据表明,全球大约4%(也就是每25人中就有1人)携带这种变异,其中欧洲裔人群的比例更高,约为5%。不过需要明确的是,携带者并非注定会早逝,只是他们在69岁前因心脑血管疾病、感染等非意外原因死亡的风险相对更高。
02
携带者一定短命吗?同项研究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,结果显示:10%的携带者在69岁前离世,而非携带者在对应节点去世的比例为73岁;两者的中位生存期差距大约在3 - 4年。但必须强调的是,“平均”数据并不能直接套用到每个人身上。
牛津大学针对50万人展开的分析指出,生活方式能够解释17%的死亡风险差异,而基因的贡献仅占2%;浙江大学2024年的研究也表明,健康饮食、规律运动以及不吸烟等良好生活习惯,可以抵消60%短寿基因带来的早亡影响。
03
携带者如何延长寿命?1.饮食
多摄入抗氧化食物,每天吃一把蓝莓、一把菠菜,它们富含维生素C和类黄酮,能够有效中和自由基,减少自由基对身体的损害。
多选择抗炎食物,每周吃两次三文鱼,用橄榄油代替花生油,这些食物有助于减少炎症反应,维护身体内环境的稳定;多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,将主食换成糙米、燕麦等,膳食纤维可以稳定血糖水平,预防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。
2.运动
有氧运动不可或缺,快走、游泳等运动能够提升线粒体功能,线粒体作为细胞的“能量工厂”,其功能的提升有助于延缓身体衰老的进程。
力量训练同样重要,深蹲、俯卧撑等动作可以增加肌肉量,提高基础代谢率,对预防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具有积极作用;高强度间歇训练(HIIT)也值得尝试,每周进行一次30秒冲刺搭配1分钟休息的循环训练,能够激活FOXO3等长寿基因,为健康加分。
3.医疗
在医疗方面,定期筛查是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手段。要密切关注血压、血糖、血脂这三项指标,因为它们的异常往往是心血管疾病的“预警信号”;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,能够及时发现血管斑块,有效预防脑梗等严重疾病。
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,尤其是那些有家族史的人,每年查一次肿瘤标志物,有助于在癌症早期发现并进行治疗。
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编辑:谢芯怡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联富配资-炒股配资排名-专业配资服务-配资网首页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