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06 年,我在类风湿诊疗上遇到了 “坎儿”—— 常规用独活寄生汤、桂枝芍药知母汤,对付普通寒湿型类风湿还行,可碰到那些晨僵两小时、关节冷得像揣冰碴的顽固病例,效果总是差口气。后来我想,民间草医常凭几味 “土药材” 解决大问题,不如去县城乡镇找找 “偏方”,说不定能有突破。 那半年,我跑了十几个乡镇,专找那些 “守着院子种药材” 的草医。其中一位在八万人口小镇上有名的 “姜叔”,让我记到现在:他家院子不像诊室,倒像个 “药材园”—— 墙根堆着装老生姜皮的陶缸,窗台上摆着捆成束的陈艾绒,屋檐下挂着熏得发黑的桑枝炭,连院角的石臼里,还杵着没磨完的炒苍耳子。外人路过,总以为是收废品的,可镇上的人都知道,姜叔手里的 “土药方”,能治别人治不好的关节疼。 见我是同行,姜叔没客套,拉着我蹲在陶缸边,抓起一把糙乎乎的东西:“知道这是啥不?冬至后挖的老姜,削下来的皮晒干存三年,我们叫它'姜衣’,比药房的生姜温通关节,稳多了。” 说着,他突然话锋一转,指着院门口一个拄拐的老太太:“她早上起来手指掰不开,阴雨天膝盖疼得哭,你咋治?” 这是类风湿冷痛型的典型情况,我按常规思路答:“寒湿重就用独活寄生汤加制附子,晨僵厉害就加桑枝、地龙,平时让她用生姜煮水泡手。” “太绕!太费劲儿!” 姜叔摆手,从陶缸里舀出半碗姜衣,又从屋檐扯下一把桑枝炭,“我就两味药:姜衣 、桑枝炭,煮水喝,五天就能让她晨僵缩到半小时。” 我愣了愣 ——《本草纲目拾遗》里确实提过 “姜衣温经,治关节冷痛”,桑枝炭民间也常用通经络,可我从没把这两味当 “主力”。姜叔见我琢磨,笑着补充:“姜衣要选三年的,新姜衣燥得很,容易上火;桑枝炭得是当年桑枝烧的,烧到外层发黑、里面还泛点黄,别烧成灰,煮水带点焦香,通关节比药房的路路通还顺。” 聊到兴起,姜叔又问:“类风湿关节肿得发亮,你常用啥消?” 我答:“湿热型的用宣痹汤,加土茯苓、薏苡仁,肿得厉害就加泽泻、车前子,只是有些患者喝一个月,肿也没消透。” 姜叔听完,从窗台拿过一束陈艾绒,又抓了把炒苍耳子:“你那方子缺了'一温一散’—— 陈艾绒要选三年以上的,煮水不呛人;苍耳子得用沙子炒黄,去了毒。俩配着姜衣、桑枝炭,艾绒温经散寒,苍耳子散关节瘀肿,一温一散,肿才消得快。光利尿不温通,湿邪还会缠关节;光温通不散瘀,肿消了也会僵。” 他边说边给我装了袋姜衣、一把桑枝炭,还特意叮嘱:“陈艾绒别买药房碎末的,要整叶的,煮水时捏成小团,药效才足;苍耳子炒完要筛掉沙子,不然喝着硌牙。” 回到诊所,我第一时间试了这个方子。有位 56 岁的张阿姨,类风湿 5 年,晨僵两小时,手指关节肿得像小萝卜,阴雨天膝盖疼得没法下床,舌淡苔白腻,脉沉迟 —— 典型的寒湿瘀阻型类风湿。 我按姜叔的思路拟方:姜衣(先煎)、桑枝炭、陈艾绒 (包煎)、炒苍耳子、独活、桂枝、白术、薏苡仁 张阿姨喝了 3 剂,就说早上手指能慢慢握拳了;喝到第 7 剂,膝盖不那么疼了,能扶着桌子走两步;继续调理 20 剂,晨僵缩到 20 分钟,手指肿基本消了,阴雨天也不用靠止痛药扛。后来她特意来门诊,说现在能给孙子洗袜子了,还笑称 “姜叔的'土药材’,比我之前吃的药管用”。 这方子能起效,全靠姜叔的 “笨办法”—— 姜衣、陈艾绒温通关节,把里面的冰碴 “化” 开;桑枝炭、炒苍耳子通经络散瘀肿,让气血能送到指尖膝盖;再配独活、桂枝引药下行,白术、薏苡仁健脾祛湿,从根上减少湿邪。 这十几年,我一直用姜叔的思路调理顽固类风湿,碰到关节冷疼、晨僵久的患者,就加姜衣、桑枝炭,效果总超出预期。其实中医治类风湿,不一定非要复杂方子,像姜叔这样,把老生姜皮、陈艾绒这些 “土药材” 用对了,看似 “笨办法”,却是真能解决问题的 “好办法”—— 民间草医的智慧,就藏在这些不显眼的老药材里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联富配资-炒股配资排名-专业配资服务-配资网首页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